同愿同行旅游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而宗教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朝翔、观光、修学和游憩。

 

  信仰的力量吸引了大量的朝觐旅游者

 

  在全世界有着数量可观的佛教信徒,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佛。对于佛教信徒来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它足以吸引这些信徒为了表达自己的崇敬和虔诚而不远万里来瞻仰朝拜,从而形成庞大的朝觐人流。如号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儿乎每天都吸引着人庭朝圣游人也是络绎不绝。在西藏,来自四面八方,操不同方言,穿戴不同服饰的人们,不惧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路途的艰险,以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的方式,用自己的身躯丈量着漫长的朝佛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拉萨以便实现毕生的宿愿。透过朝佛者纯洁、坚定的目光,目睹源源不断的朝佛队伍,每一个旅游者都会强烈地感受到释迦佛的无比感召力,这从古至今不断地延续着的朝圣人流,也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大奇观。

 

  佛教的价值观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些人在繁荣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冲击包围中,感到从未有过的精神紧张、情感空虚。有些人甚至丧失了目标和理想,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无所寄托。佛教文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现实世界的人类具有明显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每个佛教徒的心中都有一个 “ 来世”和 “ 佛国” ,这使得他们在想每一件事,做每一件事时,都从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利,对自己成佛是否有利出发。这一无限开放的心灵境界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丰富了人生情趣,提升了人格境界,使他们的心境在繁杂的世界里,处于一种宁静、宽舒、坦然、  达观、淡泊的状态。旅游者目睹佛教徒的虔诚信仰,不免会得到一些启发,即在生活和工作时,既要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又要加些出世的心境去做事,执着中要保持一份超脱,追求中保持一份淡泊。在对待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要刻意地追求,要顺其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解脱,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所谓 “ 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工作”也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艺术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审美体验是旅游的本质特点  。绝大多数与佛教文化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都具有震摄人心的美感。例如众多的佛教名山,无一不是 “ 深山藏古寺,幽径通禅房” ,给游人提供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时空,令人心旷神怡:寺庙建筑布局的和谐美,装饰的堂皇美,雕塑或绘画的精致美,使其成为这种 “ 凝固的艺术”殿堂中的精品:而极为丰富的佛教音乐和舞蹈又以那清悠的韵律,深逡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在这一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更有那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佛教环境氛围,漾溢着其它文化样式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美感。

 

  还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存已无宗教活动,完全成为艺术的殿堂,或者是怀古的场所。敦煌莫高窟是闻名天下的佛教艺术殿堂,中外游客不远万里,聚集鸣沙山下,或默默不语,或指点赞叹,留恋忘返,中国在这里与世界达成了心灵的沟通。西安的小雁塔有一种残缺美,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每当晚霞映衬出塔身那独特的身影,“荣辱皆忘”一语便不难理解。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常常令来自欧美的游客驻步细观,不忍离去。

 

  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的求知、求异的需求

 

  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心理性内在驱力——好奇、探索、求知,这种驱力并不以生理上的需要为基础,也不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纯粹是一种先天的内在驱力。它是人类心灵正常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也是旅游的一个根本性动因  。对于佛教来说,其多彩的历史、精深的思想,并由此派生出数量巨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奥的经典、生动的故事、引入入胜的典故、发人深醒的格言……,再加上许多学富五车的名人志士,风云变幻的重大事件,这一切都赋与佛教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接触它时,无不为佛教文化这个神奇世界中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所倾倒。许多佛教文化名人都是博学睿智的大师,与他们直接交往,会获得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知识。此外,佛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旅游者到不同民族聚居的地区观光游览,可以领略充满浓厚佛教氛围的民族风情,充分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需求。

 

  佛教教义与生态旅游观相一致

 

  现代社会人类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越来越严厉,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逃离城市的喧嚣、污染,短期的回归自然,过一段恬淡舒适生活也就成了人们外出旅游的目标之一。

 

  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和生活境界正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在佛教教义中,“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人看来,这其中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核。佛教认为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 ,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和尊严。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要敬畏生命,反对无度占有和浪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佛寺都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苍松古柏、飞瀑清溪、鸟语花香几乎是每一座佛教名山的共同特征。佛教这种简朴的消费观和 “ 惜福”的思想与当代旅游活动所推崇的 “ 生态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教义可以使游客从观念上净化自身,重新审视物欲,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也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一致。


  2017-06-20     3254 views  文章来源:网络

朝圣意义

圣地就是有证量的地方,这些地方在过去时空里,皆为“诸大菩萨、圣者”入定开智慧之处。在圣地,我们把心定静下来,同样也可得到三昧成就,因为我们的心与诸大菩萨、圣者三昧成就的力量会相应。一般众生经常生活在热恼中,热滚滚的烦恼,我们的念头就像热滚滚的气泡一样,而来到圣地之后,因为智慧灌顶与加持之故,让我们礼拜都不感觉到累,这就是身心轻安,没有我执的关系。在圣地朝礼的时候,只要能够静下来,摄心一处,这个佛的成就、佛的三昧、诸大圣者的三昧,就能现前受用,这就叫相应。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同愿同行官方微信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微信客服